在京郊怀柔区庙城镇高各庄村,每家每户都有一块智能水表和一张“节水存折”。经过测算,村民每人每月可以特别优惠的价格购买6立方米水,一次性充到“节水存折”里。如果用水量超了,就得高价购买;如果没用完,还可以接着用。有了“节水存折”后,村民们对于自己的用水量心里“有数”了,节水意识也逐渐提高了。
别看如今的高各庄村成了庙城镇的节水标杆村,不仅家家户户都养成了“淘米水攒着浇花,洗菜水攒着浇地,洗衣服水攒着冲厕所、擦地”的好习惯,“节水存折”作为一项成功经验,还在全镇的14个村进行了推广。曾经,村里人不节制的用水陋习也没少让村干部犯过愁。
比起北京传统的“凿井为饮”,自来水的开通为市民生活用水带来了很大便利。只需轻轻地拧开水龙头,清澈的生活用水就会顺着管道源源不断地流出来。然而,如此简便的操作,却给很多人带来了误解——认为自来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别是在农村,由于人均占有的水资源相对丰富,所以很少有收费情况,这让村民们对于自己的用水量并不掌握,用起水来也就毫不心疼。于是就出现了“给菜地浇水经常开水龙头大水漫灌”“冬天为防止户外水龙头冻上,24小时开着水”“当街洗车长流水”等陋习,让自来水就这样的白白浪费掉。
对于自来水的用量,村民们心里没数,村干部的心里却是“有数”的。以高各庄村为例,在使用“节水存折”以前,村里每年光抽水用的电费支出就高达十几万元。而且因为用水量大,水压跟不上,一些离村里水井远的村民白天都洗不了澡,只有等到夜里十一二点用水高峰期过了才能凑合着洗。
党的十九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以我国的国情来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节水是一项绕不开的重点工作。据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且时空分布不均,北方大部分城市缺水尤为严重。所以,节水是关乎人民福祉的大事。
为了促进村民改掉陋习,村里开始给每家每户安装了智能水表,开设了“节水存折”,让用水量从村干部心里“有数”,扩展到全村人心里都“有数”。心里“有数”后的村民,不仅慢慢养成了节水意识,还在节水方面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让村里的年耗水量以及抽水用的电费开支减半。随着“节水存折”在全镇范围的推广,相信这一成功经验还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