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怀柔足不出村办政务打通村民办事

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刘芳、张超)近日,全国第二批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在京发布。北京怀柔的“足不出村”办政务、打通村民办事“最后一公里”案例从全国数百个候选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23个入选案例之一。专家认为,“足不出村”办政务改革体现了基层政府部门主动担当作为的精神和因地制宜的实事求是作风,为破解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资料显示,怀柔区位于北京城区东北部,总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89%,常住人口42.2万人。记者在怀柔区调研发现,农村居民在享受政务服务上存在多项痛点:一是距离远,怀柔地处山区,农村居民居住分散,距镇政务服务中心,近的有三五公里,远的超过40公里;二是收入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城市居民普遍偏低,不少家庭没有私家车,出行不便;三是政策把握不到位,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对政策理解不够到位,在事项办理过程中所带要件往往不全,填表或表述不准,易造成多次往返跑路。

为解决这一难题,怀柔区创新实施“足不出村”办政务改革,将过去各类代办员和村干部凭觉悟对少部分事项的“帮办”,转变为区政府明确规定的个高频事项的义务“代办”。

“代办”由谁来办?怀柔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副局长杜丹表示,怀柔区把目光盯在了村级组织中“吃财政饭”的村干部、各类协管员和辅助人员上,区政府统筹整合各村的劳动保障协管员、残疾人专职委员、养老助残员、计生专干等作为村民的代办员,每个行政村配备1-5名代办员,其中择优确定1名文化素质高、操作电脑熟练的人员为网办员。

图为从社保协管员到代办员的雷英山正在办理业务

同时,怀柔区要求代办员掌握2个以上部门业务,实现一专多能,全方位服务村级老、弱、病、残等特殊弱势群体,采取电话邀约、上门服务等方式满足村民各种代办需求,努力做到全天候应需应急办理,提供24小时“不打烊”服务。

截至目前,怀柔区共有名代办员和名网办员,同时依托区级政务服务体系,打造“三棒接力”办事流程。

图为代办员队伍年轻人代表王双华

据杜丹介绍,所谓“三棒接力”,“第一棒”是村级政务服务站代办员。他们在做好代办信息采集、材料整理、提交申请的基础上,完成由村到镇的交接。“第二棒”是镇街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员。他们按照具体负责事项范围,快速处理村级代办员报至镇街的申请,需要到区级政务服务中心或分中心办理的事项,由他们负责代替跑办相关手续。“第三棒”是区级政务服务中心或分中心人员。能够及时办的事项区级采取即接即办,承诺事项压缩时限办,办结后第一时间联系“第二棒”办事员,及时现场取件或邮件送达。互动接力办理的服务模式,实现由“多次跑”变为“一次办”、由“群众跑”变为“干部跑”、由“随意办”变为“承诺办”。

为了更好地巩固改革成果,怀柔区特别聘请第三方进行监督,对办理情况、服务规范、服务评价等方面进行抽查暗访,确保“足不出村”办政务工作落在实处,延伸到每村每户。同时,怀柔区政府将此项改革作为重点改革任务列入折子工程,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明确区政务服务办负责牵头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各部门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部门、分管属地的实施落地。责成区政府督查室对此项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对在督查检查中发现“足不出村”办政务推进不到位、不深入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限期进行整改。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社会政策处处长黄玮茹表示,权限下放、窗口前移、服务下沉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效能的关键。“足不出村”办政务改革体现了基层政府部门主动担当作为的精神和因地制宜的实事求是作风,为破解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下一步,怀柔区将依托‘足不出村’办政务服务模式,探索推广‘政务+村务+商务’村事服务站,实现从‘单一式服务’向‘综合式服务’转变。”杜丹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158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